北极会有海冰完全融化的一天吗?全球变暖会导致无冬吗?极端天气会成为常态吗?天气、气候、水,这些司空见惯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今天,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关键和不得不研究预测的对象。
关于气候变化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面对气候变化有哪些担忧?我们征集了九个问题,并试图寻找答案。
专家顾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首席研究员 柳燕菊
● 全球高温热浪 ●
热射病会经常发生吗
去年夏天,罕见的极端高温热浪肆虐北半球,我国也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高温过程。热射病在多地发生,有关高温作业补贴的讨论不断……高温热浪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强),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遭受更多更强的高温热浪威胁;1980年以来,全球海洋热浪发生的频率增加了近一倍。
为控制全球升温,《巴黎协定》提出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相对于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为全球平均温升控制在1.5℃以内付出努力,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与影响。
然而,AR6指出,即使最终实现1.5℃温控目标,未来也并不乐观。据AR6,1850—1900年间平均50年才发生1次的极端高温事件,在当前气候状态下约每10年发生1次;实现1.5℃温控目标,约每5年发生1次;而若放任全球气温升幅达4℃,则每年都会遭遇至少1次同等严重的高温,部分地区的形势会更加严峻。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言人纳利斯表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全球变暖幅度将会更大,目前所经历的只是“未来的预兆”。
● 极端天气频发 ●
末日电影会成真吗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电影《流浪地球2》中,描绘了一个被破坏殆尽、毫无生机的地球,而这一切仅仅起源于一次无人在意的极端天气事件。
由于全球变暖程度加剧,极端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频次增多、周期缩短,印象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遇的灾害似乎出现得愈加频繁了。
根据克拉伯龙-克劳修斯方程(C-C定律),温度每增加1℃,大气水分含量可增加约7%;随着温度升高,蒸发量也随之增加,导致了大气水汽增加,尤其是在热带海洋上,这使得大气水循环加强、气候变率增加,即有更强降水和更多干旱发生。
另一方面,海平面如同风暴和洪水的“发生器”,随着海平面不断上升,“发生器”离人类居住地将越近,风暴和洪水将更强、更频繁……
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广发、强发。除此之外,极端天气导致的复合型灾害事件也在不断增加。这意味着,我们现有的防范措施或许将难以为继。
而未来,每0.5℃的增暖,都会显着改变极端温度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若继续放任不管,将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 海冰融化 ●
古早病毒会“复活”吗
自古以来,南北极及高海拔地区都是神秘而又危险的区域。最近,危险的理由可能又要增加一个了——
法国科学家复活了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冷冻了数万年的7种病毒,实验结果表示,病毒仍然具有活性,能够感染受体,且能自我复制。这项研究让“古早病毒复活”这一恐怖传说变得真切而骇人——海冰冻土解冻,埋藏其中的古老病毒有可能感染现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更无从防范。
永久冻土上层为活跃层,每年会经历解冻-冻结的过程,病毒很难在此存活;而其下层则常年处在冻结状态,极端寒冷、黑暗、无氧且pH值呈中性,是病毒绝佳的“休眠场”。病毒被“封印”于此时一切太平,可一旦被释放,其活性仍在,就该搞点事情“解解乏”了。
随着全球变暖,极地除逐年升温外,还常出现异常高温,这意味着极地多年冻土或许会逐年解冻,“潘多拉魔盒”开启,古老病毒将重现于世,或许将带来新一轮疾病全球大流行。
当然,现代科技也不会坐视不理,只是博弈存在变数,谁都不好妄下定论。
● 海平面上升 ●
还能买海景房吗
海洋作为全球变暖的“缓冲器”,吸收了全球变暖的大部分热量,但目前看来,这个“缓冲器”快要撑不住了。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15厘米,而当前上升速度是其两倍多,达到每年约3.6毫米,而且在不断加速中。一方面,随着海洋变暖,海水体积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引起的冰川融化,也将增加海水总量,造成海平面不断上升,严重威胁沿海及低海拔地区近9亿人的生产生活。AR6预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的情况,在低排放和高排放情景下,2050年的海平面会分别升高0.19米和0.23米;到2150年,则分别为0.5~1米和 1~1.9米。而如果极地冰盖动力系统发生极端变化,海平面甚至会相应急剧上升达16米!联合国大会主席克勒希称,在不到80年的时间里,可能有2.5亿至4亿人需要在新地点建造新住房。
海平面上升本身是一种威胁,还会让各种威胁成倍增加。例如,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的短缺,难民问题甚至国家安全问题,或许更为棘手,届时,“海景房”或许是其中最不值得一提的看点了。
● 食物不足 ●
要开始囤货了吗
海洋变暖、海洋酸化导致渔业遭受破坏,海平面上升、风暴频率增加造成海岸侵蚀,气候变暖造成永久冻土层融化,以及由于变暖及降水特征改变而导致野火发生频率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全球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增加,已经成为共识。
近日,芬兰阿尔托大学在《一个地球》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计算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如果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按照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到本世纪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将脱离安全的气候空间,陷入零产量状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也确认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全球粮食安全,如果全球温升(相对工业化前水平)2℃可能引发粮食危机,那么这一威胁将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影响最大,包括我国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但目前而言,我国北方仍处在粮食增产阶段。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言,“粮食安全”同时意味着供应量充沛、价格合理。当粮食供应发生变化,将影响食物价格。极端气候还会导致运输和供应链出现问题,影响地区性的粮食供应。这些因素都让粮食安全的形势更加严峻。无需赘言,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最大。
虽然我们目前并不需要操心“囤货”问题,我国作为粮食大国,也完全能够保证国民温饱,但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当是全社会的应有之举。
图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江苏省兴化垛田 葛蕾 摄影
● 生存风险 ●
企鹅和北极熊会灭绝吗
2015年8月,一名德国摄影师拍摄到一只北极熊,瘦骨嶙峋,只身站在浮冰上。这样一张照片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如今依然能够引发对极地动物生存环境担忧的巨大共情。
近年来,南北极海冰面积屡次跌破极值,同时,极圈内极端高温事件频频发生,这些异常变化造成了大量冰川断裂、海冰融化。根据报告,若全球平均温升稳定在比工业化前高出1.5℃的水平,则北冰洋每100年才会出现一次无冰现象;若全球平均温升2℃,这种情况可能3年就会发生一次。如果海冰融化果真如此剧烈,将对北极熊、企鹅等极地生物的觅食、繁衍、栖息等造成严重冲击,届时或许只有人工干预,才能挽救这群极地精灵于危难之中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极地动物,气候变化对全球范围内的陆地和海洋物种的生存都带来了风险,且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这些风险也在增加。海洋变暖减少了水层之间的混合,由此会减少海洋生物的氧供给和营养物质;海洋升温和酸化、氧气损失和营养物供给变化都已对沿海地区、公海和海床的海洋生物分布和丰富程度产生影响;升温和海洋化学的变化已经通过海洋食物链对物种造成破坏,并对依赖它们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影响。
● 水资源稀缺 ●
旱区旱情会更严重吗
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山区的多年冻土层正在变暖和融化,影响径流和下游的水资源,将导致全世界200条大河中近1/3的河流径流量减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称,干旱地区有30亿居民,占全球人口的38%,主要集中在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干旱地区的变暖趋势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荒漠化风险将加剧。气候变化预估表明,在未来全球平均温升(相对工业化前水平)1.5℃、2℃及3℃的不同情形下,生活在干旱地区并面临用水压力和栖息地退化等风险的人口预计分别达到9.51亿、11.5亿和12.9亿。
在亚洲,气候变化已经对冰川、积雪、冻土、河流和湖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城市洪涝增加,对基础设施、居民生计和居住区造成严重破坏。
具体到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部冰川总体呈萎缩态势,年均面积缩小243.7平方千米,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大多数冰川呈现快速退缩趋势。
2022年8月8日,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以南约140公里处,羊群走过干涸的马西拉水坝。图片来源:新华网
● 暖湿化加重 ●
荒漠会变森林吗
虽然这个想法很美好,但我们仍要科学地去看待。
以我国为例,本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确实正在呈现全区一致变暖变湿趋势。但是,这一暖湿化趋势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西北地区“温凉干旱”的气候特点。
气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西北地区西部的降水量其实还没有超过上世纪初的水平,变湿趋势只是量的变化,不足以改变基本气候状态。除此之外,气候变暖加剧了该地区的水分蒸发,其变湿程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得多。同时,温度升高会造成高山冰川和积雪消融加快,会使部分固态水资源转化为液态水资源,但这也有可能会造成本区域水资源总量减少。而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很大,从年代际或更长时间尺度来看,20世纪后半叶西北地区西部与东部降水变化基本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前者暖湿化,后者可能就会暖干化。另外,西北地区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即使在变暖变湿的趋势中也会有少雨干旱的年份或低温寒冷的年份,并且目前这种变湿趋势能够持续多久和维持在什么样的范围,也还很难下定论。
● 等温线北移 ●
蟑螂会向北迁移吗
2022年夏天,北半球多个国家经历了持续高温热浪天气,欧洲多地突破高温历史纪录。像这种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程度,高温的极端性与破纪录频次,都十分罕见。
过去一百年来,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也不例外。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当前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均打破了观测纪录。
蓝皮书指出,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1951年至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6℃,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达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1961年至202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
从气象观测数据来看,我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均呈增多、增强的趋势。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蟑螂生长繁育的最佳温度为20℃至30℃。虽然对于北方来说,冬天似乎不如几十年前那么冷了,但从温升角度来看,这点气温改变并不足以改变蟑螂的生存环境。
(作者:张艺博 杨胜蓝 责任编辑:苏杰西)